减污降碳催生绿色动力 推动海沧港区新质发展
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以下简称“海沧区”)作为全国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产业园区之一,同时作为福建南部拓海贸易的重要港口,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服务两岸关系大局、推动两岸融合”的嘱托,定位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和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区,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的传统港区绿色转型标杆样板。
港口设备“全电化”,优化结构推动绿色转型。以海润码头、远海码头等龙头企业为先锋,全面推进港口设备全电化改造,成功实现厦门港务控股集团下属集装箱码头大型装卸设备(岸桥、场桥)100%全电化,投用全国首艘柴油、新能源混合动力的300客座海上客船和全国首艘“绿色应急拖轮”,推动港口作业向清洁能源转型。每年可减少柴油消耗约27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400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5.4吨,降幅约30%。
在港船舶“岸电化”,助力港口绿色低碳减排。实施“近零碳港口”建设,制定岸电专项奖补政策,建设完善的岸电设施并推行有效措施提高岸电接驳率,有效减少船舶靠港期间的污染排放。岸电使用量显著增加,促使靠港船舶燃油使用量减少418吨,二氧化碳排放减少1322吨、氮氧化物排放减少5.0吨,同比下降约8%;区域氮氧化物较试点前削减9.8%,提前一年基本完成2025年前削减10%的试点任务目标,为改善港口及周边空气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能源供应“清洁化”,高效发展再添绿色动力。海润集装箱码头智慧储能设备节能改造项目顺利完成,借助削峰填谷优化能源利用,每年为港区节约能源消费100吨标煤,更使生产单位吞吐量的碳排放量降低至0.04吨/万吨货物,大幅优于行业平均水平。构建绿色电网系统,结合本地实际发展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并推广节能设备与技术,深入推动港口能源供应清洁化与节能降耗。同时,腾龙树脂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和华夏电力一期机组等容替代项目基本完成,每年可节约9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约25万吨,氮氧化物每年减少246吨,占总排放量的18.3%,为能源结构优化和碳减排作出了突出贡献。
运行管理“智慧化”,引领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应用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智能化码头智能操作管理系统和能源管理绩效参数工具,促使综合单箱能耗下降36.5%,单位碳排放下降76%,极大提升了运营效率和生态环境效益。凭借出色表现,海润码头、远海码头多次荣膺“亚太绿色港口”称号,海润码头、嵩屿码头、新海达码头、国际货柜码头获评四星级“中国绿色港口”,彰显了海沧台商投资区在绿色港口建设领域的领先地位,为全球港口减污降碳提供了成功范例。
下一步,海沧区将坚定不移地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深化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的实践探索,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