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区2020年污染防治工作落实情况及成效

发布日期:2021-03-04 15:34 字号:

同安区2020年污染防治工作落实情况及成效

202101

 

 2020年,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国家、省、市有关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助力加快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富美同安”

一、“十三五” 污染防治工作主要成效

“十三五”期间,同安区先后荣获“国家生态区”、“中国最美休闲胜地”和“全国百佳生态文明城市与景区”荣誉称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空气质量大幅提升空气质量综合指数逐年向好,从20153.81改善至20202.16空气质量优良率逐年提升,从201594.2%提升至2020100%,排名都从2015年的全市第三提升到2020年的全市第一

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城市水质指数3.5628提升到全市第一,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从2015年的5.3%提升到2020年的67.5%

突出环境问题有力解决。有效化解一大批突出环境难题积案,实现了六个100%,即禁养区10969家生猪退养率100%42家机砖厂、水泥厂、饲料厂关停并转淘汰率100%98家洗砂场清退率100%4032家规模化牛蛙和畜禽养殖场清退率100%201家非法小石材厂清退率100%86家水源保护区非法小作坊和餐饮店清退率100%

生态文明建设硕果累累。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实现“十个率先”:一是率先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第一个五年规划,提升生态文明水平。二是率先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全省首个实现各镇(街)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和水质监测全覆盖。三是率先开展流域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最大、举报奖金数额全国领先。四是率先建立公检法联动执法机制,创建全省首个环保警务室,成立全省首个生态环境审判庭。五是率先创新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实行“环保管家”,全面提高环境治理水平。六是率先创新环境监管网格化制度,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七是率先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八是率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试点,实行生态文明建设“一票否决”和表彰奖励。九是率先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试点,成功结案全省首个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例和公益诉讼案件。十是率先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推进自然资产离任审计试点示范。

二、2020年污染防治主要工作和成效

(一)主要成效

全年工作成效显著,多项工作创历年最好水平。

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一是空气质量排名全市第一。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16,空气质量优良率100%,排名全市第一。六项主要污染物浓度实现“六降”。二是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城市水质指数3.5628,排名全市第一,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67.5%(同比提升9%),近岸海域同安湾水质从IV类提升到饮用水源地、国控断面、省控断面、主要流域东西溪国省考断面Ⅰ-Ⅲ类、小流域“以奖促治”和黑臭水体水质实现“6100%”达标三是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100%地块安全利用率100%3个村入选全省“绿盈乡村”典型案例村,超额完成1742.52亩耕地安全利用任务。

(二)主要做法

1.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是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强化组织领导,实施精准治污,开展三轮守护蓝天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夯实工作措施,形成工作合力持续提升扬尘污染治理水平,加强联合执法实行工地文明施工与扬尘防控精细化管理强化臭氧污染防治,组织对269家企业进行VOCs技术指导和精准帮扶,完成74家锅炉窑炉重点企业整治提升,整治“散乱污”企业109家。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完成高排机动车限行交通标志牌改造,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

二是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入推进民生领域饮用水源环境保护专项整治,全力推动汀溪水库、石垄水库、莲花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立、治”工作。实施溯源排查并推动整治完成181个重点入河排污口和35个入海排污口。推动建成同安污水处理厂四期和西柯污水处理厂一期及其配套管网,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5万吨/日,实现同安湾水质显著提升。

三是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加强34家重点行业企业监管,积极推进7家重点监管企业行业周边区域土壤环境前期调查工作。组织对32家核技术利用单位、18家市级审批的输变电站和3家通信基站进行执法检查与监督监测。开展危废小微收运试点工作,组织对617家产废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和精准帮扶,危废集中处置率100%。率先运用“垃圾分类”平台开通一般固废收集业务,破解我区一般工业固废收处难的问题。

2.全力推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

区委区政府率先全市成立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工作专班,充分发挥区整改办的牵头抓总作用,全力推动整改落实。率先完成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7个反馈问题、79件交办信访件整改,完成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94件交办信访件、3个反馈问题整改,其他8个反馈问题正在按序时进度落实推进。

3.全面落实疫情防控监督机制

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印发新冠疫情隔离观察点涉疫废物收集交接工作指南,建立每日监督执法检查汇总工作机制,实行防控信息日报告制度,坚持“人物同防”,持续抓好各项防控措施落实,有效防范环境风险。

4.持续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创新“环保管家”机制。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在环境综合整治、工业园区及重点行业集中治污等领域进行“环保管家”机制改革创新实践,推广运用到全区四条流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并取得较好成效。二是创新差异化动态监管机制。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和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有关要求,实现差异化动态监管,建立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免除部分企业现场执法检查,筛选出115家企业推行非现场监管方式,有效减轻企业负担三是创新智慧监管机制。投资1102万元建设视频监控系统,率先建成启用企业用电环保监测平台,用于“散乱污”企业排查和环保设施运行监管,实现对67家重点企业、11个空气站点及8家规模化养猪场污染治理情况实时在线监控,进一步提高了环境治理效能

5.积极服务发展大局

一是挂钩帮扶“三高”企业。组建领导挂钩服务小组,分片区走访“三高”企业121家次,为企业解决各类问题26项,指导企业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助力复产复工。二是创新优化审批服务。通过实行对疫情防控项目进行特殊管理、实施审批告知承诺制以及创新审批服务方式。共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358件,其中告知承诺制159个项目,登记备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397件。三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率先全省实行生态文明建设表彰奖励,组织对2015-2019年度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表现突出、作出积极贡献的25个先进集体和60位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开展《同安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同安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1-2025年)》编制工作。国家省市新闻媒体刊发342篇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报道。核发新版排污许可证207件,完成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公众对环境质量满意度达93.935%

6.大力推进环境执法大练兵

 一是严查环境违法。保持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出动人员5884人次,责令限期整改92起,实施查封10起,合计处罚金额为536万元。二是狠抓信访攻坚。建立投诉热点区域特殊监管制度和多部门联动执法,有效化解信访积案,共受理投诉件287件,同比下降73.65%,息诉息访成效显著。三是注重实战提升。借助环境执法大练兵、清水蓝天和京津冀强化督查等平台开展实战切磋,提高现场检查技巧和执法方法,提升整体执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