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岗双责”促协同治理 ——翔安区创新构建生态环保共建共治模式
2024年,翔安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工作,通过机制保障、靶向攻坚、创新模式、全民参与等多维度协作,完善“党政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公众满意度显著提高。
一、强化机制保障,构建协同治理体系
一是党政统筹引领。区委、区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年度重点工作,通过党政联席会议、专题调度会等压实责任链条。坚持项目工作法,实行“两化三单”机制,滚动调度推进项目实施。区财政局加大力度统筹安排生态环保专项资金,年度生态环保投入1.44亿元,较上年增长6.5%。二是部门联动协作。强化环委办、督察整改办牵头作用,建立高位调度、定期督办机制,一体推进问题整改。拓展“智慧环保+高德地图”为“1+N”系统,即1组生态环保地图+N个相关业务地图,推广应用到住建、农业部门及相关镇街,有力落实“一岗双责”。三是指挥部协同发力。6个涉翔的市级重大片区指挥部积极落实绿色低碳发展,翔安国际机场以全国首个零碳机场为目标坚持节能节地节材节水建设,翔安南部片区指挥部率先探索区域环评“一本制”管理,并高标准实施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理。
二、聚焦重点领域,靶向攻坚环境顽疾
一是空气环境提质。区住建和交通局指导开展两场扬尘防治经验交流会,约谈51个建设施工单位宣讲扬尘管控要求。区城管局、渣土办开展“雷霆行动”,严查渣土车污染问题,全区PM2.5浓度同比下降12%。二是水环境综合治理。区河长办创新实施“四水”联治,有效缓解河道缺水难题。区住建和交通局持续推进正本清源治理,年度完成改造面积约53平方公里。农业农村局完成水土流失治理629.5亩,畜禽养殖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100%。年度地表水15个监测断面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保持100%。三是固废规范化处置。区卫健局常态实行“小箱进大箱”医废处置管理模式,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100%。区城管局建成建筑垃圾消纳场3座,年处理能力达50万吨。区教育局推动“无废校园”建设,4所学校创建示范点,规范实验室危废管理49处,开展垃圾分类活动116场。
三、创新治理模式,环境管理提质增效
一是智慧监管提效。区城管局升级数字指挥中心,接入铁路沿线AI监控系统,抓拍乱倾倒行为120起;启用无人机巡查工地扬尘,实时传输数据至执法终端,问题隐患整改效率提升40%。二是绿色金融助力。区财政局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信贷项目的投放力度,辖区银行机构累计投放绿色信贷超119亿元,优先保障正本清源工程。生态环境部门积极探索环境信用评价结果与绿色金融深度融合,落地全省首笔环境信用与利率挂钩贷款。三是创新碳中和碳普惠。新圩面前埔村落地全国首宗生厨余垃圾分类及就地资源化利用碳减排交易,助力打造全国首个“碳中和超市”,创新打造“双碳战略+垃圾分类+乡村振兴”的厦门样板。友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低碳园区、香山景区近零碳景区、厦门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等创建完成。
四、深化社会共治,凝聚生态保护共识
一是丰富主题宣传。积极策划生态环境重要节点宣传工作,成功举办2024年全国低碳日福建主场活动、六五环境日和生物多样性日翔安主场活动。二是全覆盖教育倡导。区教育局组织生态主题儿童诗创作、节水童谣传唱等活动,出版生态诗集2部;联合厦门大学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普进校园活动,覆盖学生2万余人次;联合高校开展“海洋生态修复”科普讲座,激发学生参与环保实践。三是推进社区治理。区城管局推广“共享物业”模式,联动社区清理违规弃置场所12处;教育局开展“家-校-社区”垃圾分类联动试点,创建示范校3所,带动居民参与率达70%。生态环境局成立“海”好有你志愿者团队,开展海漂垃圾治理活动,海岸线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2025年,翔安区将持续深化“一岗双责”制,通过多部门协同发力,稳步推进美丽翔安建设,为厦门建设美丽中国样板城市贡献翔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