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XM00132-04-00-2009-001 主题分类 环境状况公报
发布机构 文 号
生成日期: 2009-06-05
标 题: 厦门市2008年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内容概述: 厦门市2008年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厦门市2008年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发布时间:2009-06-05 08:30 来源:市环保局
字号: 分享:

厦门市

 

2008年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厦门市环境保护局

 

20096

 

 

 

1.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08年,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各地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全市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再次以总分第一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评。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60.02亿元,增长11.1%;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042.33亿元,比2007年增长10.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929.6亿元,增长10.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28.3亿元,比2007年增长0.1%;外贸进出口总值453.9亿美元,增长14.1%,其中,出口293.9亿美元,增长15.0%,进口159.9亿美元,增长12.4%;财政总收入410.1亿元,增长17.7%,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20.2亿元,增长1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48元,增长11.4%,农民人均纯收入8475元,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8.9亿元,增长15.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9,城镇登记失业率4.14%,人口自然增长率10.23‰;全市万元生产总值(GDP)耗电802.01千瓦时,比2007年减少54.56千瓦时;万元生产总值(GDP)耗水16.3吨,比2007年减少1.6吨。全市户籍人口173.67万人,常住人口为249万人。

1.2 环境保护

2008年,在国家环保部、省环保局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以主要污染物减排为主线,以污染源监管和污染源普查为重点,以市、区长环保目标责任书考核为手段,以解决影响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根本,全面推进我市环境保护工作上新台阶。2008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6.7%,优级率为33.3%;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6.0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8.4分贝;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全面实施阶段工作圆满完成;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预警体系基本建立;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厦门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稳步推进。

2008年,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成效明显,全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为4.704万吨、4.667万吨,比2007年分别削减5.82%11.95%,比2005年分别削减15.39%31.07%,减排绩效综合得分全省第一。

2008《“十一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及实施细则》16项考核指标总分100分,经厦门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统计,自评分96.34分,得满分的指标有13项,其中:环境质量3项、污染控制5项、环境建设3项、环境管理2项。

厦门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结果汇总表(2008年)

指标

            

计量单位

 

 

总分值

类别

指标值

得分值

1

环境质量

API指数≤100的天数占全年天数比例

%

96.45

20

40.60

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均值

 

毫克/立方米

0.074

 

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

 

毫克/立方米

0.029

 

二氧化氮浓度年均值

 

毫克/立方米

0.049

 

2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

100

8

3

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100

5

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29.63

0

4

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

 

dB(A)

56.0

4

5

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

 

dB(A)

68.4

3.6

6

污染控制

清洁能源使用率

 

%

65.60

2.74

29.74

7

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率

 

%

83.2

3

8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

 

%

94.1

5

9

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率

工业危险废物处置率

%

100

2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

%

100

3

10

重点工业企业排放达标率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

100

3

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

%

100

1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

%

100

2

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

%

100

1

11

万元工业增加值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

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水排放强度

/万元

6.690

2

万元工业增加值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

/万元

0.000594

2

万元工业增加值烟尘排放强度

/万元

0.000640

2

万元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硫排放强度

/万元

0.008080

2

12

环境建设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82.23

8

20.00

13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96.94

8

14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37.89

4

15

环境管理

环境保护机构建设

 

 

 

3

6.00

16

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满意率

 

%

86.41

3

 

 

                   

 

 

96.34

备注:根据《“十一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及实施细则》的要求,API指数、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均值、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二氧化氮浓度年均值,以及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等指标,按环保部认证的监测点位的监测数据计算(其中空气质量相关数据是按鼓浪屿、大生里、湖里三个点位进行统计);万元工业增加值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为2007年数据。

环境空气

 

2008年厦门市环境空气质量良,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6.7%2007年相比基本持平;空气中首要污染物仍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 2003年以来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三种主要污染物的浓度上升趋势均有所遏制,三种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在2006年均达到最高值,从2007年,开始呈逐步下降的趋势。

状况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 2008年厦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的天数为122天,良的天数为232天,轻微污染的天数为12天,空气质量优级率为33.3%,空气质量劣于优的天气中首要污染物为PM10的比例为100%。与2007年相比,空气质量的优级率上升了4.5%,轻微污染天数略有增加,总体环境空气质量有所好转(轻微污染的比例增加了2.8%)。(图1)。

 

 

               1 20072008年厦门市空气质量级别比例分布图

主要污染物年际变化 2008年三种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分别为:二氧化硫0.026mg/m3、二氧化氮0.046mg/m3、可吸入颗粒物0.070mg/m3,三种污染物浓度都可达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2007年相比,2008年三种主要污染物浓度基本不变;2003年以来大气中主要污染物的浓度上升趋势有所遏制,三种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在2006年均达到最高值,从2007年,开始呈逐步下降的趋势(见图2。三种主要污染物浓度时间分布呈冬、春两季污染程度相对较高而夏、秋两季污染程度相对较低的特征。

各监测点位空气质量现状   在四个空气质量国控点(鼓浪屿、大生里、湖里、洪文)与三个市控点(集美、同安、海沧)中,集美二氧化硫浓度最高,洪文、湖里二氧化硫浓度最低;湖里二氧化氮浓度最高,集美二氧化氮浓度最低;湖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最高,洪文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最低;按空气综合污染指数来比较,湖里空气质量最差,洪文空气质量最好(见表2)。

 

                                                                   2 20002008年厦门市三种主要污染物浓度比较

2  2008年各监控点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值统计

站位

SO2mg/m3

NO2mg/m3

PM10mg/m3

综合污染指数

鼓浪屿

0.026

0.038

0.065

1.56

大生里

0.029

0.049

0.068

1.78

湖里

0.024

0.061

0.086

2.02

洪文

0.024

0.038

0.059

1.47

集美

0.032

0.034

0.080

1.76

同安

0.028

0.039

0.069

1.64

海沧

0.028

0.035

0.077

1.67

全市

0.026

0.046

0.070

1.71

备注:各点位综合污染指数是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计算得出。

大气降水 2008年厦门全市降水pH范围为3.457.31pH加权平均值为4.52,酸雨发生率为92.2%,降水总离子浓度平均值为226µeq/L。与2007相比,厦门全市降水pH加权平均值基本不变(20074.58),酸雨发生率有所上升(200776.0%),降水总离子浓度平均值有所下降(2007250µeq/L)。

厦门酸雨发生率居高不下,酸雨污染仍然严重,2008年酸雨发生率为近年来最高,这可能是由于2008年降水量比前几年较低的缘故(见图3)。

 

 

3 19992008年厦门市酸雨发生率与pH加权平均值比较

 

废气排放(环境统计)全市工业废气排放量676.30亿标立方米,比2007年的655.62亿标立方米增加了3.16%;其中燃料燃烧排放废气量417.95亿标立方米,比2007增加了1.73%;生产工艺废气排放量258.35亿标立方米,比2007增加了5.54%

2008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4.667万吨,比2007年的5.302万吨减少了11.95%;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4.578万吨,比2007年的5.210万吨减少了12.13%;工业二氧化硫达标率为99.98%

2008年全市烟尘排放量为1530.51吨,比2007年减少了64.15%;其中全市工业烟尘排放量为1398.51万吨,比2007年减少了66.12%;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为99.89%

2008年全市工业粉尘排放量285.37吨,比2007年的447.79吨减少了36.27%;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为99.91%

全市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为3.289万吨,比2007年的2.689万吨增加了23.24%;其中工业源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为1.200万吨,比2007年的1.242万吨减少了3.40%;生活源与移动源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为2.089万吨,比2007年的1.427万吨增加了46.43%

污染成因分析

1气象因素是影响厦门市空气污染物扩散的关键因素,灰霾日数大幅增加,风向、风速、降雨及低空逆温层等气象因素也直接影响到厦门市空气质量状况。

据气象部门统计,2008年我市霾日数为74天,比2007年多出12天,霾日数主要集中在14月。20081月霾日数为11天,是1953年以来1月份最多的年度,当时,北方冷空气持续偏弱,厦门风力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小,大气扩散条件差,且降水持续显著偏少,空气沉降物沉降条件较差;3月、4月灰霾日数分别为1510天,比2007年同期分别多出62天;34月影响厦门的冷空气偏弱,风力也偏弱,平均风速比常年偏小,污染物堆积在近地层。导致灰霾天气频频出现。2008年厦门市1234月轻微污染的天数分别为4141天,这与当月的灰霾日数增加密切相关。

2近年来,厦门市大规模基本建设的施工扬尘、机动车大幅度增长所排放的尾气及引起的道路扬尘等是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32007年同期相比,二氧化硫浓度从20076月到20085月均有所下降,但从20086月起其浓度基本不变(见图1.6)。经统计, 20076月~20085月、20066月~20075月全市二氧化硫浓度分别为0.0250.032mg/m3,同比下降23.2%20086月~12月、20076月~12月全市二氧化硫浓度分别为0.0220.021 mg/m3,同比基本不变。这主要是由于我市二氧化硫实施主要污染物污染减排后,我市SO2主要减排工程(嵩屿电厂、明达玻璃)分别于200745月开始正式运行,厦门电厂于20075月底停产,市、区各级环保部门加强对海翼新阳、海翼杏林、国能同集、腾龙特种树脂等公司脱硫工程的监管、保证各脱硫工程的正常运行密切相关(见图4),从20086月起 SO2主要减排工程大部分均已正常运行,故同比07年同期其浓度基本不变。

 

4 20052008年二氧化硫浓度不同月份变化比较图

措施与行动

运用综合手段治理空气污染为改善全市空气质量,继续采取了“人工增雨降尘、强化机动车排气污染整治、推行简易机扫、强化扬尘污染控制、加大重点污染源治理、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等综合手段来遏制空气质量下降,取得一定成效。环境空气质量局部得到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6%以上。

改变能源结构,继续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积极推行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我市建成4家热电厂和1家自备电站,已替代144家企业中小燃煤锅炉。在上述5个热电厂(站)服务区范围外的现有燃煤、燃重油锅炉逐步进行改造,推广使用水煤浆,有条件的改用电、用气锅炉。

抓住重点工业污染源,有效实施二氧化硫减排工作  重点推进燃煤电厂和热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工程的实施;加强对二氧化硫排放量较大企业的二氧化硫减排工程监督管理的力度,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4.667万吨,较2007年减排二氧化硫0.9434万吨,净削减量占全省净削减量的37.8%

水环境

 

2008年厦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厦门海域水质无明显变化,仍呈现富营养化,主要污染物依然是无机氮与活性磷酸盐。

状况

饮用水源 厦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为北溪引水、石兜-坂头水库和汀溪水库。2008年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年均符合类水质标准。

地表水 杏林湾水库水质为Ⅴ类水质,主要超标污染物是总氮、总磷、五日生化需氧量2007年相比,水质状况有所下降

九龙江河口九龙江河口水质符合地表水类水质标准,但仍有氨氮、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石油类和粪大肠菌群等指标出现超标。2007年同期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近岸海域  评价结果显示:2008年厦门海域21个监测点位中除东部海域的大嶝-东南点位水质为四类外,其余20个点位水质类别均为劣四类,超标项目为无机氮;若无机氮不参与评价,厦门海域的21个点位水质均达到其相应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主要污染物无机氮与活性磷酸盐的浓度平均值分别为0.713mg/L0.025mg/L(按各分海域面积加权平均);与2007年比较,海域水质类别基本不变,主要污染物无机氮浓度上升10.8%,活性磷酸盐浓度下降12.9%

2007年相比,各分海域水质中无机氮浓度的上升幅度范围在6.4%23.3%之间,其中九龙江入海口上升幅度最高,同安湾最低;活性磷酸盐浓度的变化幅度分别为:西海域南部海区、同安湾、九龙江入海口、东部海域分别下降了30.5%26.6%9.6%7.9%,西海域北部海区、南部海域东侧海区分别上升了0.7%4.8%

筼筜湖   筼筜湖水质类别仍为劣四类,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五日生化需氧量及粪大肠菌群存在个别点位超标的现象。2007年相比,因受其周边污水排放的影响,三种主要超标污染物的浓度值及其超标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水质污染程度依然较为严重

马銮湾   马銮湾水质类别为劣四类,其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与2007年相比,无机氮浓度显著上升(44.2%),活性磷酸盐浓度显著下降(49.1%)。

五缘湾   2008年五缘湾的水质类别为劣四类,其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无机氮与活性磷酸盐,其浓度值分别为1.39 mg/L0.074mg/L。与2007年相比,受湾周边生活污水排放的影响,无机氮与活性磷酸盐浓度及超标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海滨浴场 2008年厦门市8个海滨浴场水质状况:黄厝浴场(华天学院和一国两制外浴场)水质优,最适宜游泳;椰风寨外浴场、鼓浪屿别墅美华浴场及公主园海鲜酒店外浴场水质良好,较适宜游泳;港仔后菽庄花园外浴场、艺术学校-水产研究所外浴场与厦大浴场水质一般。

废水排放(环境统计) 2008年全市废水排放量22715.82万吨,比2007年增加1361.93万吨,增幅为6.38%。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18690.92万吨,占全市废水排放总量的82.28%;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4024.90万吨,占全市废水排放总量的17.72%,比2007年减少了288.97万吨,下降了6.70%;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9.75%,与2007年基本持平。

全市COD排放量4.704万吨,比2007年的4.995万吨减少了0.291万吨,减幅为5.83%。其中工业废水中COD排放总量3018.65吨,比2007年减少了21.18%,占全市COD排放总量的6.42%

全市氨氮排放量为3630.87吨,比2007年的4815.51吨减少了1184.64吨,减幅为24.60%。其中工业废水中氨氮排放量为399.47吨,比2007年减少8.67%,占全市氨氮排放总量的11.00%

措施与行动

开展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专项整治。查处坂头水库、汀溪水库违法建设行为;在坂头水库、汀溪水库等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围网、界碑、道路警示牌;建立水源保护区巡查制度。按照联合巡查、联合监测、联合治理的“三联合”机制,与上游地市环保部门沟通、合作,协作整治九龙江水源区污染,清查九龙江北溪引水渠两岸违法排污企业。

全面展开重点区域、流域污染综合整治。思明区对筼筜湖周边255家污水管网和隔油池全面彻查,圆满完成筼筜湖污染源专项整治。同安区东西溪水环境综合整治绩效评估基本完成。海沧区过芸溪流域综合整治按计划推进。翔安区九溪流域和集美区后溪流域综合治理完成前期准备工作。湖里区湖边水库拆迁、清淤、截污和护岸等综合整治工程基本完成,核心内容的补水调水工程建设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五缘湾开发建设整治基本完成,生态海湾城居的轮廓逐步呈现。集美区开展杏林湾片区生猪养殖污水整治,改善杏林湾水环境质量。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广使用适用新技术,促进污染减排 厦门市水务中环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加大污水管网建设和除磷脱氮设施改造力度;在造纸行业中推广使用高效絮凝技术,促进污水循环利用,实现污水、污泥“零排放”。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4.704万吨,较2007年减排0.7867万吨,净削减量占全省净削减量为58.4%


 

声环境

 

2008年厦门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质量级别为轻度污染,其平均等效声级为56.0dB2008年道路交通噪声质量级别为较好,其平均等效声级为68.4dB

状况

区域环境噪声 2008年全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LAeq56.0dB94.1%的测点分布在50.160.0dB之间,属轻度污染。与2007年相比,2008年度厦门市的区域噪声污染程度均趋于稳定。

交通噪声 2008年厦门市25条道路的昼间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8.4dB,全市道路交通环境噪声等效平均声级主要分布在65.170.0dB,占全部测点的81.2%,超过70.0dB路段占监测道路总长度的11.5%。与2007年相比,交通噪声污染程度稳定,但超过70dB路段长占监测总长度的比例上升了4.6%

功能区噪声 2008年居民区、混合区、工业集中区功能区噪声达标;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噪声不达标(昼间、夜间均不达标)。与2007同期相比,交通干线两侧(昼间)功能区噪声污染程度有所减轻,混合区(昼间、夜间)、工业集中区(昼间、夜间)、居民区(夜间)和交通干线两侧(夜间)功能区噪声污染程度趋于稳定,居民区(昼间)噪声污染程度加重。

 

措施与行动

进一步完善中、高考期间噪声污染控制制度,有关部门制定并下发了《关于高考和中考期间严格控制环境噪声污染的通告》,有效地制止了各类污染源的噪声扰民现象。各区环保分局还于67日、8日两天专门组织环保执法人员进行现场执勤,对考场周边进行巡查,有效保障高考不受影响。


 

固体废物

 

2008年厦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1.2%,与2007年基本持平;工业危险废物处置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6.94%

状况

工业固体废物(环境统计) 2008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34.97万吨,比2007年增加5.78%;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124.25万吨,比2007年增加了3.37%,其中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1.270万吨;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为3.95万吨,比2007年减少了50.78%;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为8.05万吨,比20073.48万吨增加了131%,贮存量主要集中分布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97.20%)

产生的固体废物的种类主要是粉煤灰、炉渣、其他废物和危险废物。产生量主要集中在火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61.33%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18.36%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5.44% )。全市固体废物产生量占前5名的工业企业是:厦门华夏国际电力发展有限公司、腾龙特种树脂(厦门)有限公司、厦门瑞新热电有限公司、明达玻璃(厦门)有限公司集美厂、厦门海翼新阳热电有限公司。

危险废物(环境统计) 2008年全市危险废物产生量16106.34吨,危险废物产生量比2007年的12436.49吨增加了29.5%;其中综合利用量5387.89吨,处置量为10721.94吨。危险废物产生量主要集中在纺织业( 41.82%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21.75% )、金属制品业(6.24% )等行业。产生量排在前5位的企业是:华懋(厦门)织造染整有限公司、厦门华纶印染有限公司、翔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厦门金达威维生素股份有限公司、柯达(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

2008年,全市医疗废物产生量1408.9吨,集中焚烧处理量1408.9吨,医疗废物处置率达100%

生活垃圾 2008年全市垃圾产生量87.06万吨,无害化处理量为84.40万吨,无害化处理率为96.94%

措施与行动

应用污染源普查数据,结合现场核查,形成危废企业管理名录,严格执行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制度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加强企业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继续做好医疗废物收集处置的管理;推动工业固体废物及核与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等机构建设,启动核(电磁)辐射监测能力建设;推动含汞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中心建设,加强节能灯照明企业废弃物的监管。

生态环境

 

厦门地处南亚热带近海河口港湾区,具有河口、港湾、海岛、滨海湿地等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25.95平方公里,覆盖率27.49%。建成区绿化覆盖总面积74.64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为37.89%。海洋生物物种繁多,资源丰富。

状况

自然保护区  厦门市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海洋珍稀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水源保护区3石兜坂头水库水源保护区、汀溪水库水源保护区、九龙江北溪厦门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建制镇水源保护区1个(新圩镇古宅水库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3个(小坪森林公园、厦门莲花国家森林公园、厦门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个(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香山风景名胜区、北辰山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到525.95 平方公里,覆盖率达到27.49%

城市绿化  园博苑、植物园和忠仑公园以及生态景观道路等建设进一步扩展。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97平方公里,全市拥有公园46个,占地总面积达1386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含暂住人口)为19.21平方米;建成区绿化面积74.64公顷,覆盖率为37.89%。荣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称为最终获此殊荣的14个城市之一。

措施与行动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动基层环保工作。大力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推行生态型零排放种养殖模式。全市投入725万元治理畜禽养殖污染,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率达100%,畜禽养殖污水生态型零排放、达标排放治理率91.7%。岛外25家(存栏近3.5万头)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通过生态型零排放项目验收;新建6个无公害畜禽生产基地和5个生态型零排放生猪养殖基地。积极开展农村生活污水生态治理试点,岛外4个行政区8个镇11个行政村作为第一批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零排放试点,完成前期准备和可行性评估;农村生活污水通过集中收集,采用整体三化池处理、土壤深度处理、定期加药处理、浇灌农地等不同的模式处理,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推广。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减轻环境压力。坚持“树立典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工作方针,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污水处理利用零排放和中水回用。积极推进污水上山和污水处理厂尾水利用工程建设,狐尾山污水上山二期扩建项目已基本施工完毕;推动生态示范工业园区建设,湖里高新技术园将建成“国家生态示范工业园区”,部分环境基础设施工程已开工建设;进一步推动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8年有21个项目开展清洁生产审核,39个项目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环境管理

荣获中华宝钢环境奖

厦门市环境保护局荣获第五届“中华宝钢环境优秀奖”,这是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最高的社会性奖。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

在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中,我市坚持“质量第一,求真务实”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举全市之力,真抓实干,高质量、高效率、圆满地完成了全面普查阶段各项任务。20086月,国家、省普查办对同安区、海沧区、翔安区的普查报表填报情况进行了抽查,普查报表质量完全符合国家技术规范要求,市普查办还在国务院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全面实施阶段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介绍,我市的普查工作得到了国家、省普查办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环境法制

制定了《餐饮业环保监管适用法规问题》、《加强对环境污染防治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方案》等六项规范配套制度;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绿色信贷环境政策将企业和个人环保信息纳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通知》、《厦门市环境保护现场执法监督办法》等有关政策和标准,为规范企业环境行为提供依据;制定下发了《关于推广应用水煤浆技术的通知》、《关于高考和中考期间严格控制环境噪声污染的通告》,为加强环保工作发挥政策指导作用。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对新、扩、改项目依法实施监督管理,严格控制重污染项目的新建、扩建,杜绝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功能区划的项目。全年完成环保审批建设项目3476项,否定建设项目1298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100%。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监督企业做好环保设施的配套建设工作和试生产期间环保设施的投入使用工作。全年通过“三同时”验收项目1043个,验收率达100%,建设项目环保设施投入总金额5.26亿元。大力推进规划环评,完成厦门新站片区、市机械工业集中区二期等8项规划环评,开展石材物流园区等4项规划环评编制。

环境监理

进一步完善排污收费工作机制,将排污收费工作与日常的环保工作有机结合,与审批、验收和排污许可证相衔接;全面做好排污申报,严格按照排污费征收工作流程核定征收;抓好缴费大户和重点污染源的排污收费,推进重点企业的环境监管;对有污染处理设施的企业不定期进行检查,减少谎报、漏报现象;加大核查力度,扩大排污费开征面。

环境管理信息化

完善环保电子政务系统,为整个环保系统的信息公开提供技术支持;改进和完善“现场实时稽查系统”,该系统获得了2008年厦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推进环境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环境管理数据中心,整合现有专业数据库,全面提升现场管理、监理、监测工作信息管理与共享水平。

环保科研

完成了《厦门市地方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修订;完成《厦门市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规划》和《湖里生态街道建设规划》编制;开展《关于进一步改善我市环境空气质量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实施意见》制订工作,完成初步调查研究;完成了《3S技术测量厦门市生态资产研究》、《厦门市生态足迹变化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开展了《阴霾天气与温室气体对环境影响研究》、《氮、磷来源与控制研究》及《厦门市污染源普查数据分析和运用研究》课题的前期工作;基本完成《环保新产品、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管理办法》编制工作;积极开展环保新产品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包括造纸废水零排放的技术跟踪,垃圾渗滤液的新处理方式的论证、五缘湾水体的综合整治以及杏林湾生活污水综合整治等污染物减排和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环境宣传与教育

围绕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任务,我们在污染源普查、节能减排、应急预案程序演练等方面展开宣传报道。组织各大媒体对市民关注的环保热点、重点项目进行采访报道。在《中国环境报》、《环境与发展报》上宣传我市环境保护工作成绩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效益,提升厦门市在全国的生态文明形象。

积极推动我市绿色学校创建,全年有33个绿色学校通过市级验收。成立第二届厦门市绿色社区创建领导小组,高标准地完成了第三批33个市级绿色社区验收工作。

环境监测

加强了对全市环境空气、地面水、海洋、噪声等环境要素监测,认真履行近岸海域台湾海峡监测分站的职责,监控环境质量变化。2008年,共获得环境质量实验室分析数据3.2万个,空气自动监测数据20万个(小时数值)。加强污染源监督监测,完成国控、省控、市控以及其它污染源废水730多厂次,废气100多厂次,获得近1.2万个监测数据。继续推行ISO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量管理,确保监测结果的科学、准确。去年,监测站通过了五年一度的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的实验室认可复评审。

厦门市机动车排气简易工况检测中心开工建设,完成了项目征地拆迁和工程许可证等前期工作,项目建设将进入全面施工阶段。厦门市农业环境监测实验室建设基本完成;坂头、汀溪水库自动在线监控系统完成站房建设;海沧区全国首创的在出口加工区建设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建成;翔安空气自动监测子站建设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厦门市环境自动监控中心系统工程项目建设完成前期工作;国家环境信息和统计能力建设开始启动;厦门市国控网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增设、调整项目完成技术论证和新点位勘察与确定。

 


 

公众参与

 

环保投诉

关注民生,认真处理好群众环境信访,保障群众的环境权益,各分局均建立“每月局长接待日制度”,倾听民声和民意。

2008年环保系统全市共受理人民来信来电来访来信116件,来访65176人次,来电3986个,办理率100%,满意率100%

2008年全市环保系统共接投诉2008件,其中噪声654件,占总投诉的32.56%;废水164件,占8.17%;废气1073件,占53.44%;其他117件,占5.83%。与2007年同期比较投诉件数量整体有所下降。

2008年厦门市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满意率86.41%

人大、政协的建议、提案

本年度受理市政协提案、市人大议案60件,均已按期完成答复,满意率100%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

主 办: 厦门市生态环境局厦门市小学路158号

技术支持:厦门市信息中心Copyright (c) 2011.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分辨率1024X768,IE8.0以上浏览器,以获得最佳效果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660-14号 闽ICP备05025399号-4 网站标识码:35020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