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同安区创新流域“环保管家”机制 推动实现区域水环境精细化闭环管理
同安区是厦门市最大的行政区,被誉为“厦门后花园”。全市唯一主要流域东西溪及国省控断面均位于同安区,区域内流域总面积622.69平方公里,约占全市61.6%,拥有全市库容最大、数量最多的汀溪水库等饮用水水源地,流域治理任务重。全区水环境治理提升工作取得的优异成绩,主要在于对入河排污口的管控。入河排污口是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重要渠道,为规范排污口监督管理,2019年同安区因地制宜率先创建流域“环保管家”机制,至今逐步成熟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流域治理和管护机制。通过流域“环保管家”工作机制的闭环管理、精细管控和科技助力,实现流域基础排查、精准治理、日常监管的有机结合,为流域水质稳定达标、持续向好提供了坚实保障。截至2024年5月,同安区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97.83%,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优良率100%、优质水比例50%,西溪获评福建省第一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一、闭环管理,实现流域管理体制化
流域治理引入专业第三方机构,以环保管家为纽带,建立流域管理“双闭环”工作机制。一是全面开展基础排查,摸清流域污染底数。通过流域环保管家的专业技术力量,以“查、测、溯、治、管”的工作方式,全面掌握入河排污口的数量及其分布,建立入河排污口清单;分析流域重点污染源,辅助制定流域治理决策;生态环境部门形成“责任清单”,区政府下发“问题清单”,责任部门根据问题策划生成治理项目,形成“项目清单”,入河排污口实现“全排查、全溯源、全明责”。
二是持续开展动态管理,全面开展日常巡查。以区环委办、河长办牵头,联合各级各部门,建立巡查、通报、整改、销号、日常管控的管理机制,即:生态环境部门依托环保管家和网格员开展流域日常巡查→发现问题上报区环委办、河长办→联合通报发现问题→责任单位开展溯源整改→整改完成后报送销号材料→生态环境部门现场核查销号→纳入日常动态管控。通过创新机制,实现生态环境部门统一监督,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切实保障了流域管理的常态化、长效化。
二、脚步丈量,实现流域管理精细化
压实一线巡查管控责任,实现流域网格化管理,确立岸线、排污口的“专属”管理员。一是按照“有口皆查、应查尽查”要求,组织开展地毯式排查。精准掌握各类排污口的分布及数量、污水排放特征、排放浓度及去向、排污单位基本情况等信息。坚持全口径、全覆盖原则,一线巡查人员对流域内主干河道进行每周不少于5天的全河道全面巡查;次干河道、排洪沟等巡查频次每周不少于1次小微水体每月不少于1次;对次干河道、小微水体定期摸清污染底数后转入日常监管。二是按照“边排查、边监测”要求,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开展监测。每月对河道排口有水排出的排口等取样检测1次并核实排口排出日流量,对排洪沟排口年度检测2次,小微水体年度检测一次,因应急工作所需采样则立即开展监测。2021-2023年环保管家累计出动14731人次,巡查工作共出动7408人次,应急响应工作出动1294人次,水质监测采样工作2306人次
三、科技赋能,实现流域管理现代化
流域巡查管控引入先进设备、导入“数智”管理,提升监管水平。一是充分发挥多维度科技智能支撑,实现管控全覆盖。通过快检试纸、仪器和水质自动监测设备,及时跟踪水质变化情况,针对异常及时开展加密巡查和污染溯源,实现精准部署有的放矢;运用无人机航拍,对污染源分布隐蔽的区域开展“空中溯源”,精准定位牛蛙、生猪等违规养殖,实现污染源一网打尽;运用管道机器人、无人船和潜望镜等工具,开展污水管网溯源排查,精准定位错接、漏接点位,推进污染源头封堵。二是集合多种网络智能管理平台,实现管控效能提升。巡查成果通过线上智慧平台提质增效,创新打造“隘头潭国控断面水环境质量管理系统”,汇聚了环保、水利、气象等多部门数据,打通了河长办河湖管理平台、区政府网格化管理平台等多管理平台,在全省生态云应用评比中获评第一名。随后系统融合市级智慧环保水环境管理模块,集合水质在线监测、巡查轨迹规划和问题拍照上报等功能,实现人员管理与智慧系统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厦门市同安生态环境局
2024年6月26日